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3)
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3)
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笔帖式街老宅院
位于大慈寺片区内笔帖式街,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建于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部分已被拆除,现仅存部分。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处于空置状态。
该建筑所在地系原笔帖式署衙门旧址。“笔帖式”是满语音译汉写,本义是写字人,汉语意译是“书记人”。清代规定凡是重要的文书都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就在总督府之下专门设立了一种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就叫笔帖式。笔帖式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的街道也就叫笔帖式街。
该建筑系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笔帖式街是成都市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也是清代成都历史的重要见证。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可用作精品酒店。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系四川大学所有的公共建筑。目前已由市建委牵头组织对该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该建筑曾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该研究所创办于1940年,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齐名,为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学术重镇。该研究所由闻宥担任主任,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韩儒林、刘朝阳、刘咸、李方桂、董作宾等海内外知名的顶尖学术大家,为当时中外学界广泛注目。该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论丛》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在国际汉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同类学刊中最杰出刊物。
该建筑还曾作为华西协合大学宿舍楼使用,历史上先后有多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术大家在此居住,包括吕叔湘、闻宥、何文俊、杨佑之、江晴芬,以及海外学者李约瑟、傅吾康、石泰安、西门华等。
该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学术圣地华西协合大学的遗留建筑,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化精英聚集的场所,见证了华西协合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崇高的学术地位。作为成都市目前寥寥无几的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名人聚集地遗存,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是成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亮点。
该建筑是成都市近现代史上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的重要代表,与其他华西坝老建筑一道见证了中西方文化在成都的和谐交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