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的理想保护模式是“博物馆式”

名人故居的理想保护模式是“博物馆式”

近段时间,新闻一直在报道关于名人故居没落的事,很多之前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现在都几乎沦为居民的晒衣台或者已经荒废。上海现有的四批共632处优秀历史建筑中,名人故居占比可能10%都不到。故居究竟应该如何保护?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表示,不仅要重视故居的建筑实体,其实故居的精神层面也应该保护。

重视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

在南昌路这条幽静且充满浓郁科学气息的小路,记者见到郑时龄教授。这位对建筑保护、城市规划造诣颇深的专家,开宗明义地讲到:“故居不应仅仅是名人居住过的房屋,一些有故事的房子,如果其建筑风格、艺术价值和与之产生关系的人物都有一定价值的话,也可以看作故居。”“现在对故居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其商业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文化价值。”郑时龄坦言,保护得比较好的故居多用作商业用途,例如高档会所、餐饮场所、酒店、奢侈品店、咖啡馆……“但是那些没有太大商业价值的名人故居应该怎么保护呢?”

郑时龄认为,最理想的故居保护模式自然是“博物馆式”。“我在国外看到的比较好的故居,比如托尔斯泰、莫扎特、但丁、普契尼的故居基本都改造成了纪念他们的博物馆,周围的环境也保存完好”,也就是“老屋+老物+生平资料”的模式。这些基本都保留了故居建筑的本体,有的家具陈设也基本维持原状。“对于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政府是否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的形式出资对其进行保护,还没有纳入优秀历史建筑范畴的,应该尽快将其纳入。”

不过他也坦承,由于产权、使用现状以及各种历史问题,这种带有建筑原始风貌、周边原始环境的博物馆式开发难以在沪上的故居保护推广。

名人故居就是文化地标

对于难以完整整栋保存的名人故居,郑时龄认为,是否可以至少保留其中一个房间作为展示窗口,并尽可能地恢复原貌。实在难以在建筑内部"施展拳脚"的,是否可以在外面多做些文章,例如在故居门外或者社区中心位置树立铭牌或者该名人的雕像以示纪念。

“我们对故居的保护太重于物质实体,其实故居的精神层面也应该保护。”郑时龄说,现在很多故居门口就一块冷冰冰的牌子“XX故居,某某年某月立。”“至少应该有简要的生平介绍,以及他是哪一年搬进来的,住了几年。这样既能让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所收获,也能让里面的居民有自豪感。”

郑时龄还建议,条件成熟的话,能否效仿张江高科技园区用“祖冲之、牛顿”等名人来命名路名。“比如某条小路上有绘画大师林风眠的故居,那么是否可以将其改名为‘林风眠路’呢?”

“我们上海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不光要有硬件,还要有文化地标。这些名人和故居就是我们的文化地标。”郑时龄坦率而坚定地说。

名人故居在优秀历史建筑中占比不超10%

近期,上海将正式启动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推荐申报工作。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有何区别?更多名人故居是否有可能被纳入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呢?

郑时龄告诉记者,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中也有优秀历史建筑。

目前上海有四批共632处优秀历史建筑,共计2138幢优秀历史建筑纳入了保护范围,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黄浦、徐汇、长宁、静安、虹口等中心城区。

“名人故居在优秀历史建筑中占的比例没有统计,估计不会超过10%。”郑时龄表示,但是可以说大部分的名人故居都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国内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