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旅游看点之三大节日活动(2)
威宁旅游看点之三大节日活动(2)
二、威宁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列入国家非常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威宁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在板底彝族村寨举行,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到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海草花场,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海草花场,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
火把节的第三天为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
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威宁苗族"花山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威宁苗族的花山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届时,苗族聚居地的龙街镇大宅和石门乡的石门坎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
花山节原名为阿依奥节,传说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一次。基督教传入威宁后,改名为"那劳体",即赶花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时的变迁,原来祭祀的内容已逐步消失。
现在,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男女老少穿上盛装,自带午餐,年轻的小伙子背起芦笙,姑娘们身穿着花衣服,三五成群的来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表演芦笙舞,举行扯草、射弩、骑马、穿衣、穿针等竞赛活动及男女青年对歌等。
届时,花场上的芦笙声、笛声、歌声、谈笑声交织连绵,威宁县的境内的花山数十个,但规模较大的为石门乡的石门坎,龙街镇的大寨等,每逢节日,参加活动的人数以万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