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蓝屋的故事
蓝屋是香港首个“留屋又留人”的活保育方案,并由圣雅各福群会、蓝屋居民权益小组、社区文化关注、香港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管理,延续老湾仔的社区人情以及保留唐楼的多元生活文化的同时,允许14户原居民继续留住,并修建独立洗手间和电梯,完善消防设施。蓝屋的社区运营,离不开“时分天地”与“香港故事馆”。
香港蓝屋的故事
香港蓝屋活化保育:时分天地
黑白的手写字体,锈迹斑斑的铁门,横七竖八的木制信箱,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时分天地”年代久远。曾是跌打馆,现已转型,专门出售各类二手日用品,西装、文具、书本、甚至电器。然而,这里并不流通任何国家的货币,而是采用“时分”作为计价单位。
“时分”系统以时间为交换单位,劳动者付出劳动、才能,每提供1小时的服务,则可获得60时分,用以换取他人相当价值的服务或货物。此时,劳动者的身份是平等的,衡量他们劳动成果的只有时间,无关其他货币单位。也许工作日里你的1分钟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然而在这里,你的1分钟和我的60秒是一样的。
时分天地,社区二手店,以社区服务时间为货币。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如果一个人愿意花费这种特殊的货币单位,来换取你的日常之物,那一定也是弥足珍贵。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付出的光阴,能换来今后共度的每时每分。
香港蓝屋活化保育:香港故事馆
除了“时分天地”,香港故事馆也是蓝屋活化保育的另一个展示方式。香港故事馆以“从民间出发,汇多元文化”为宗旨,透过“由下而上”多元及互动的活动方式,如公众展览、社区导赏艺术文化推广活动、民间学堂、出版研究等,期望引起公众人士对地区文化保育的关注,并作为社区参与的平台,建立街坊对社区的认同。
故事馆是一所非政府民间博物馆,主要陈列早期香港居民的生活用品和漂流图书馆,由社区义工运营管理。每个星期四的晚上,香港故事馆内就会电影放映、音乐会、讲坛等活动。
“姐姐,这里没有放映厅,音乐会和电影放映怎么举行啊?”我在参观时忍不住询问值班的义工姐姐。
“把前面卷起的白布放下来,这里排两行凳子,铁门关上,就是放映厅啦。”姐姐边指边说。
一帘白幕,两个音箱,三排木椅,满腔温情。这就是民间故事馆的社区文化。
临走前,我在漂流图书馆前面驻足,打量着这些上了年纪的“古文”。
“阿妹,有中意的书可以先拿走,下次再把交换的书‘漂’回来就行了啦。”
“我不是住这一区的,你不怕我拿了书一去不回吗?”
“不怕,我们互信。”
香港蓝屋迷惘的未来
正当我对这个活化保育项目大为赞赏时,突然发现一行突兀的文字,像被打了一个耳光——政府似乎计划在这个街区发展一个25层的酒店项目。一旦计划落成,蓝屋建筑群的布局及其数十年来沉淀的传统文化也必定受到影响。
拆住宅,建酒店。这似乎没有征得居民的同意。
城市的记忆或多或少依附在这些百年建筑里,它们是在夹缝中生存,或是也将随之塌下,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