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景点介绍(2)
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景点介绍(2)
(六)水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凡破坏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发生纠纷的案件由水利官员进行审判。抗战期间,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大殿和遗址。目前,已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已完成水利府复原,并进行展陈打造。
(七)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玉垒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塑城隍塑像和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中的场景。1978年,灌县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庙,塑灌县民间传说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场景。城隍庙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在过去,虔诚善良的老百姓纷纷到城隍庙进香拜神、祈求庇护,历来香火兴盛。近期,玉垒山区域城隍庙、娘娘殿、魁星殿、四大天王殿、小擂鼓坪等景点已免费向游人开放。
(八)玉垒阁
(九)文庙公园
灌县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约907年),系祭祀孔子专祠,由邑绅捐资修建。初建时称“孔庙”,庙址在城西盘龙山麓,历宋、元两朝。明洪武初(约1368年)迁至城东杨柳河东岸,改称“文庙”。明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修建,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部完成文庙所有建筑群。1929年,文庙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校;1952年,改灌县中学(后迁址)。
目前,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已进行复原,文庙主殿——大成殿正门上有“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御笔,大殿正中供奉孔子,设“大成至圣先师之位”,文庙内古柏、巨楠、银杏、苍松等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树点缀其间。下一步将与台湾国学书院合作打造国学基地
(十)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灌县北隅文笔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摄县务募众修建。砖石结构,呈六角形,共6层,高25米,底层围宽18米,飞檐翘角,逐层渐次缩小。民间俗称“红塔子”。
(十一)东城门
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火器时代的到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宣威门”作为历史文物一直保留至今。
重建后的东门城楼是都江堰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的分界处,也是古城区入口处的新地标。包括城门及附属仿古楼群,横跨幸福大道,有3个城门洞。中间为主洞,横跨机动车道,两侧为辅洞,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城楼的附属仿古楼群将集商业、休闲、旅游服务等为一体,游客们可攀上城楼眺望,还可在附属楼群里购物、休闲。
相关链接